第十届先进制造技术与材料工程国际学术会议 (AMTME 2023)
重要信息
大会官网:www.amtme.org
大会时间:2023年3月25-27日
大会地点:中国-珠海
最后截稿:2023年03月24日
接受/拒稿通知:投稿后1周内
收录检索:EI Compendex,Scopus
会议简介
第十届先进制造技术与材料工程国际学术会议(AMTME 2023)定于2023年03月25-27日在中国珠海隆重举行。会议主要围绕先进制造技术与材料工程等研究领域展开讨论。会议旨在为从事先进制造技术与材料工程研究的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技术研发人员提供一个共享科研成果和前沿技术,了解学术发展趋势,拓宽研究思路,加强学术研究和探讨,促进学术成果产业化合作的平台。大会诚邀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学者,企业界人士及其他相关人员参会交流。诚邀您投稿参会!
指导单位
中国金属学会、珠海市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承办单位
番禺珠江钢管(珠海)有限公司
华南理工大学珠海现代产业创新研究院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暨南大学珠海校区
广州工程师学会
广州市金属学会
广州科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AEIC学术会议交流中心
协办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国家金属材料近净成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粤港澳大湾区金属新材料产业联盟
广东省科学院智能制造研究所
广州市自动化学会
三一海洋重工有限公司
珠海罗西尼表业有限公司
天津大学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山东建筑大学
大会主席
李烈军 院士
广东博士创新发展促进会 会长
主讲嘉宾
周克崧
中国工程院 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曾任广东省新材料研究所所长、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院长。近四十年来,主要从事热喷涂、薄膜和激光等表面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在低压等离子喷涂、热喷涂技术替代电镀硬铬、高性能薄膜和热喷涂与激光的复合技术进行了许多富有开创性的工作,多项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航空、钢铁、包装印刷和核能等国民经济部门,并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培养和组建了一个既能完成国家重要研究课题,又能将科研成果工程化的团队。先后承担和主持了国家973、863等科研项目和和省市项目40多项。编著了《现代材料表面技术科学》和《金刚石薄膜沉积制备工艺与应用》两书,参编了《现代表面工程设计手册》。
毛新平
中国工程院 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终身教授,北京科技大学碳中和创新研究院院长。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钢铁行业低碳工作推进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海洋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中国金属学会近终形制造技术分会主任委员,汽车用钢开发与应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装备用金属材料及其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长期从事先进钢铁材料及其低碳制备技术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出版英文专著1部、中文专著3部。曾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光华工程科技青年奖、魏寿昆冶金青年奖和首届杰出工程师奖,入选首批“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
李烈军 院士
广东博士创新发展促进会 会长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广东博士创新发展促进会会长,粤港澳大湾区金属新材料产业联盟理事长,广州市科协先进材料学会联合体主席,广州工程师学会执行会长,广州市金属学会理事长。从事先进金属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工作30余年,并先后在2家大型企业从事技术研发、生产管理和科技管理工作20余年,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的创新性成果,有15项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科学技术奖。获授权发明专利28件,发表论文302篇,为我国材料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广东年度贡献人物、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华南理工大学“我最喜爱的导师”、广州市科技创新南山奖(由钟南山院士发起并命名的奖项)等荣誉。
牛利
俄罗斯工程院 外籍院士
教授,博士生导师,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广州大学分析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FRSC)、中国化学会高级会员、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交叉与合作团队”负责人、广州市杰出专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化学传感分析、材料电化学、光谱电化学及分析仪器化设计等。
史冬梅
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 技术总师
研究员,工学博士,博士后合作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材料处处长,长期从事新材料领域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等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工作。长期开展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发展战略、科技计划管理机制等科技政策研究,主持和参与“世界高技术发展趋势跟踪研究”等多项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科技部科技创新战略研究专项等战略研究课题工作, 撰写多篇研究报告和论文。
邹美帅
北京理工大学 教授
博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军委科技委173(原国防973)首席科学家。担任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校长,前沿技术研究院(济南)院长。兼任中国发明协会理事、中国国防工业企业协会两用技术创新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兵工学会火炸药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功能高分子及高能量材料,作为项目总负责人主持军委科技委重点项目、国防重大专项、装备预先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获中国发明协会创新创业奖一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公安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中国兵工学会青年科技奖等多项省部级奖励。在《Chem. Eng. J》、《J. Power Sources》、《Int. J. Hydrogen Energy》、《推进技术》、《含能材料》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教材1本、专著1部;申请国防/国家发明专利共计50余项。
翟同广
山东建筑大学 教授
1983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金属物理专业,于1994年获英国牛津大学材料科学博士学位。肯塔基大学化工与材料工程系终身副教授,现任国家特聘专家,长江学者讲席教授,山东建筑大学教授。主要从事金属材料(尤其铝合金)加工、表征、性能及材料计算、断裂分析等研究及教学20多年,在合金开发、材料疲劳损伤机理及寿命预测研究中取得了显著成果。在肯塔基大学任职期间,建立了材料加工、性能、表征研究实验室,自然基金、材料公司等资助的研究课题,发表150多篇学术论文(其中90多篇为SCI索引),曾获美国自然基金的优秀人才基金奖,2003/04年材料工程最佳教师,在全球作特邀报告50多篇,多次组织铝合金、材料疲劳损伤国际学术会议,任职美国自然基金评审委员、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A评审委员会委员、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开放实验室项目评审委员等学术职位。
汤勇
华南理工大学 教授
博导,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特支计划杰出人才、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丁颖科技奖获得者。现任“半导体显示与光通信器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表面功能结构先进制造”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表面热功能结构制造理论以及半导体器件热控与封装等工程应用方面的研究,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73计划、广东省应用专项等40余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7项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其中申报的“复杂表面热功能结构形貌特征设计与可控制造关键技术”项目,获得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至今发表论文400余篇,ESI高被引7篇。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国际PCT专利4项。
张广照
华南理工大学 教授
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1987),在复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8),香港中文大学(1999-2001) 和美国麻省大学(2001-2002) 博士后。2002-2010,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2010年至今,任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际海洋材料保护研究常设委员会(COIPM)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分会副主任。
樊栓狮
华南理工大学 教授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导,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家863项目、国家973项目子课题、中国科学院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创新项目、广东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等10余项,同时承担气体净化、储存、储能冰箱、储能空调、化工分离等技术开发项目多项。
陈 宇
广东省科学院智能制造研究所 研究员
博士,研究员。1994年至今,在广东省科学院智能制造研究所(原广东省智能制造研究所)从事科研与开发工作;任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副主任。2003年3月—2016年3月,兼任广州中浩控制技术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先后主持完成国家、广东省、广州市重点科技项目数十项,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广州市越秀区科技进步一等奖。出版自动化编著一本,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过汤姆逊佛山彩色显像管计算机集成制造工程(CIMS).珠海汤臣倍健保健品数字化车间系统、深圳中集集团集装箱制造执行系统、黑龙江雀巢食品车间制造执行系统、广州雅芳化妆品生产制造执行系统、广州丹姿集团生产过程管理控制系统等数十个大型企业智能制造工程应用项目,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发展有较强的指导能力。
杨小宝
华南理工大学 教授
1999年考入清华大学并于2008年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在香港城市大学做博士后,2010年加入华南理工大学。主要从事新材料的理论研究,在国际刊物 J. Am. Chem. Soc.、Nano Research、Phys. Rev. B、Appl. Phys. Lett.等发表 SCI 论文 80余篇, 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省部级等项目,于 2013 年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2014 年获得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入选广东省特支计划。
王卫良
暨南大学 教授
暨南大学国际能源学院副院长,能源与动力工程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工程院能源发展战略专家、国家科技部重大/重大项目评审专家、中国能源研究会节能减排专家、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电力可靠性专家等,和《中国电力》、Insight-energy science等杂志编委。长期从事燃煤发电节能减排、先进热力系统、能源发展战略等方面研究。曾作为课题负责人参与中国工程科技中长期战略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在火电机组节能减排基础理论、技术开发、发展战略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创新成果,颠覆了火电行业百余年来“低负荷能耗必然大幅上升”的传统认知,提出了根本抑制火电机组低负荷能耗上升的“热力系统状态重构理论”,攻克了火电机组深度调峰过程低负荷工况“保效”的卡脖子科技难题。2018年与16位院士共同撰写《关于推动燃煤发电产业升级,强化机组深度调峰能力,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以推进节能减排的建议》,提交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为推进“双碳目标”国家战略提供有力支撑。近5年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5篇,撰写专著1部,授权发明专利14件(PCT国际专利1件)。曾获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国际燃气轮机学会奖(金)、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14)、中国能源研究会优秀青年能源科技工作者奖、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电力创新奖一等奖(1/15)、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创新奖二等奖(1/15)等。
吕小青
天津大学 副教授
天津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逆变电源相关设备、焊接机器人及其自动化、弧焊工艺及机理等。主持多项国家/部门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等。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项目2项。此外,主持各类企业委托的项目近十个。发表SCI/EI论文三十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三项,第一发明人,获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
更多大咖专家持续邀请中。
出版信息
会议论文
所有的投稿都必须经过2-3位组委会专家审稿,经过严格的审稿之后,最终所有录用的论文将由 Journal of Physics: Conference Series (JPCS) (ISSN:1742-6596) 出版,见刊后由期刊社提交至 EI Compendex, Scopus检索,目前该检索非常稳定。
征稿主题
更多主题详见官网
投稿须知
1、论文必须是英文稿件,且论文应具有学术或实用价值,未在国内外学术期刊或会议发表过。发表论文的作者需提交全文进行同行评审,只做报告不发表论文的作者只需提交摘要。2、论文需按照会议官网的模板排版,不得少于4页。
3、如需AEIC期刊服务和编译服务,请咨询大会秘书处。
参会方式
1、作者参会:录用文章允许一位作者免费参会;
2、口头演讲:申请口头报告,时间为15分钟;
3、海报展示:申请海报展示,A1尺寸,彩色打印;
4、听众参会:只参会听讲,也可申请参与演讲及展示。
会议议程